多杰措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,这里藏绣历史悠久,艺人资源丰富,素有“藏绣之乡”美誉。2012年,“贵南藏绣”被列为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而她正是全县唯一的省级传承人。 11岁开始,她便“跟阿妈学针线走法”,她喜欢自己设计花纹图案,搭配色彩,袖口、领口常常“长出”几朵别出心裁的小花。渐渐地,远近村里的姑娘都来找她,帮忙绣一套腰襟、一双鞋垫,她越绣越喜欢。 从用作配饰的花纹,到完整独立的动物、人像绣品,多杰措“飞针走线”37年。在她看来,藏绣手工艺人最需要的,是持之以恒的耐心。 现在,只要不出门授课,她每天吃过早饭就坐到绣架前,一直忙到夜里一点,“佛像绣起来时间最长,”一幅黄财神像,她要绣上大半年。 2005年,多杰措被聘为技师,专门在校传授藏绣技艺,一干十几年。不仅如此,相隔多远的村子,她都坚持“到处跑”“手把手”地教会村民。 而多杰措的家乡—贵南县沙沟乡郭仁多村,如今家家户户“没有不绣的”,冬天农闲时,“男人帮着捻线,女人在架子上绣,”她笑着说,“先在白纸上画图、配色,然后粘在布上,搭在绣架上就可以按轮廓绣了。我们接订单,也参赛展示、收藏。” 据悉,贵南县近年来采取“公司+农户”的模式,鼓励农户从事藏绣生产,实现就地就近就业。目前,全县从事藏绣产业的人员达3000多,人均年创收达8000多元。 如今,藏绣吸收借鉴苏绣、湘绣等技法,不断“兼收并蓄”。对此,多次外出学习后,多杰措却更看重“原汁原味”:“传统藏绣的针脚碎得很,”她边说边用拇指和食指比划出长度,“绣起来费劲,但图案立体感强,保存久了颜色也不会褪,我从阿妈那里学到的,就是这种最原始、最古老的绣法,我想原原本本地传承下来。” 在贵南县藏绣作品展览评比会上,多杰措感叹:“以前我们爱绣的图案,现在的孩子不喜欢了,”她明白,藏绣要符合当下生活的需要,才能更好地保存。如何“推陈出新”,让古老技艺重新在藏族年轻人当中流行,成为她目前常常思考的问题。(完) |